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六个知道与六个做不到
1. 知道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但你却在陪而不伴
孩子越小,对父母越依赖。父母的陪伴直接影响到宝宝人格的完善、习惯的养成和情商智商的发育,更何况,我们与孩子能够亲密相处的时间也就那么几年。但我们发现,很多父母虽然意识到陪伴的重要,也的确花时间陪在了宝宝身边,但却是人在心不在。
在家的时候给宝宝一堆玩具或者一台IPAD,自己在旁边聊玩儿游戏。最有气氛的亲子早教课,有些父母也会心不在焉的在教室里刷着朋友圈对着手机自嗨。试问,宝宝需要你这样的陪伴吗?你的敷衍,难道以为宝宝感受不到吗?
你有没有想过,当你在抱怨为什么宝宝把你话当耳边风,开始越来越不尊重你的时候,是因为Ta认为你并不重视Ta。感受不到爱的孩子,同样学不会爱别人。
孩子需要的是高质量的、专注的陪伴!请你留出完整的亲子时间,散步、游戏、讲故事、上早教,无论哪种形式,只要你全身心的投入都能让宝宝感受到你的爱,对你更加信赖。建立长久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做好父母的基石。
2. 知道攀比心害死人 ,你却还是Hold不住Peer pressure(同龄压力)
你知道孩子之间有个体差异,不该拿孩子去做比较!你知道学龄前的孩子应该有个快乐的童年,在游戏中成长,在玩耍中学习!但是,朋友家的同龄宝宝已经开始学钢琴,上各种脑力的课程,会说简单的英语,你忍不住牺牲本已经少得可怜的个人时间,带孩子到处去试课去报班,在宝宝表示不喜欢不敢兴趣的时候强迫Ta继续坚持。。你懊恼自己的孩子明明很聪明,为什么就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你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引导方法错了?
够了,先放下你的方法,你首先需要做的事是从内心真正接纳你的孩子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Ta的体质,Ta的个性,Ta的好恶,都是有着天然的DNA。用心去了解你的孩子,尊重Ta的个体差异,明白Ta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你才能判断适用于自己孩子的养分!
3. 知道应该让孩子慢慢来,但你流露出的情绪却表里不一
尽管每个孩子“花期”不同,但你知道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都有要遵循的自然规律。
就拿绘画来说,1岁半以后的宝宝手开始能够做以肘为轴心的左右往返运动,他们绘画的印迹也多以往返的涂鸦为主;两岁以后的孩子随着眼手谐调功能的发展,开始能够画出单独的线条和封闭的圆圈;到了三岁,圆圈上画上点和横线,头部人像的轮廓开始在孩子的画中出现。。
我们发现一些父母在宝宝上了艺术课的时候常常鼓励宝宝去探索,却在宝宝创作的过程中,打断Ta的思路并且指指点点;在宝宝得意的展示Ta的作品时,却因为自己内心有个声音在说“这乱七八糟的都是什么”而不自觉地流露出失望的表情,更忘了给宝宝赞美和鼓励!
要知道宝宝对父母的表情是异常敏感的,当你从的眼光去判断孩子,没有从内心真正接纳孩子每个阶段应该呈现的特点,那么孩子变得不自信或是对某项事物突然不再感兴趣,请你回头看看是不是你嘴上说没关系,但脸上表现出的却是质疑和不开心,给了孩子很多无形的压力。
4. 知道不应该给孩子强加自己的意志, 你却还是学不会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脸上的表情紧张不安,明明在说Ta不喜欢呆在某个你看起来很炫酷很适合Ta运动的场所。
孩子说,Ta不喜欢穿你认为很优雅很有气质的黑色连衣裙。
不喜欢又怎么样,孩子这么小,哪里懂什么是对Ta好,我的孩子我做主!
正如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所言: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婴儿的背后总是站着母亲。孩子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透过孩子的表现,我们总能看到其来自父母或家庭的影响。
你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愿意和自己交流。如果你不懂得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感受,不懂得尊重孩子的选择,又怎么能培养出一个有主见、会倾听并尊重别人的人呢?
5. 知道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你却总是怒点太低
很多父母常常在跟孩子发完脾气后又懊恼:我知道不应该跟Ta发火,应该克制,但确实做不到啊!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相处中总是喜欢发脾气,习惯于把每次发脾气归咎为孩子不听话,或孩子某种行为太不像话,认为自己发脾气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教育孩子。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是跟着大人的情绪不断升级的。越柔和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的父母,会慢慢失去对孩子的引导能力。
养育孩子可能会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灵活的应变思维。所以尽可能在所有的时刻,都做到:保持平静。当我们想“发作”的时候,先按下情绪的“暂停键”先听听或想想孩子为什么做的理由。在认认真真地、平心静气地倾听过程中,我们或许会发现比“责备”更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当我们更客观、更全面地去看事情,处理问题时,我们对孩子的引导也往往更有效。
6. 知道言传身教影响孩子一生,你却对自己的负面行为不自知
“我的儿子最近脾气变得特别急,很容易暴躁,动不动就大声说话,还和小朋友动手。”结果一仔细分析根源,原来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最近到家里来带孙子,但是爷爷奶奶拌了一辈子的嘴,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这位烦恼的妈妈给家里老人沟通后,情况才有所好转,宝宝的性格也慢慢恢复了正常。
我们都说言传身教的作用要远大于口头训诫作用。比如坏脾气的父母动不动发火,做了反面示范,无意中教会孩子用性方式表达不同观点。同时坏脾气的人让家庭生活经常充满火药味,让孩子的心理总是充满负面情绪,积淀越来越多的负能量,以至于成年后,也习惯以伤害性的方式表达分歧,坏脾气就这样代代相传。
“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如果孩子有负面的行为,请先自察,有则立改之,比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更有效。
说了这么多,只是我们在陪伴父母和宝宝们成长路上洞悉到的冰山一角。其实我们想说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我们常常习惯往外求缘,却忘了向内求己!我们去学习育儿方法,脑补育儿知识的目的,除了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更重要的是别忘了在育儿的路上坚持对自己的反思和觉察,不要只想着教育孩子却忘了自我成长。
收藏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孩子
《孩子》讲述的是20岁的布鲁诺和18岁的索尼亚,靠索尼亚的津贴和布鲁诺手下的小偷们生活。索尼亚刚刚生下了两人的孩子吉米,而布鲁诺过惯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只关心钱的日子,他该如何做一个父亲呢?这个新生儿的到来比预料的情况要复杂,布鲁诺很难接受父亲这一新的身份。电影《孩子》再度摘取了金棕榈大奖。
标签:几乎是踩在父母焦虑点上的都市家庭剧《陪你一起长大》刚开播就引发了足够的热议,有关家庭教育的痛点在四个不同家庭中的选择和追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除了各种奔波和能打的妈妈们和由家委会展开的“妈妈圈”《...
2021-04-09 阅读全文>>“家庭教育提升生活品质,生活品质优化学习品质。”4月9日,2021年南岸区首期家庭教育高级讲师班在南岸华夏学校正式开讲。此次讲师班由重庆市南岸区教委主办、南岸区家校社共育研究分会主办、重庆南岸华夏学校...
2021-04-09 阅读全文>>人们常说“女大十八变”实际上男孩子的颜值也会变化,孩子从小到大的颜值确实不一样,但长大后颜值高的孩子从小就能看出几个特点,只要占一条就不错。小学时的女汉子,大学后变女神雨萌上小学时一直梳着短发,她喜欢...
2021-04-08 阅读全文>>优妈育儿说前几天,优优回来告诉我,他们班里有个同学偷了别人的钱,被老师抓个正着,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孩子是因为想买喜欢的东西,但爸爸妈妈从来不给零花钱,所以才动了偷的念头。关于孩子的零花钱问题,让许多...
2021-04-09 阅读全文>>为帮助家长朋友正确引导孩子在集体中积极、融洽、快乐地生活,4月7日,路北家校共建平台推出第40期家庭教育讲座—以独立的心,做合群的事,主讲嘉宾是我校的孙丽爱主任。学校全体老师和家长朋友们共同学习了这期...
2021-04-08 阅读全文>>俗话说:“勤俭持家”勤俭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也会更愿意去教会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保持节俭的好习惯,可凡事过犹不及,即使是好习惯的节俭,如果走上了极端或许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李玫瑾坦言:从小...
2021-04-08 阅读全文>>接上一篇:张杨老师“张杨育儿育已”一周动态1.来吧,养娃路上做个伴2.关于“早恋”你早恋过吗?如果你是孩子,你希望妈妈怎么做?3.“听话懂事的乖孩子”你是那个听话懂事的乖孩子吗?乖孩子的伤最重,乖孩子...
2021-04-08 阅读全文>>讲述家庭教育的都市剧《陪你一起长大》自从开播以来,不论是话题度还是热度都在不断地攀升,从开播以来,全国收视稳居前5。剧中年轻家长在面临孩子上学的问题上那是出奇的一致,不论自己有什么都要想方设法给孩子最...
2021-04-08 阅读全文>>放养式教育,是指让孩子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成长,让孩子从小就适当地接触自然、社会,较早的接受社会锻炼,有别于严厉的、教条式的应试教育。放养式教育比较适合男孩,有助于培养男孩的独立精神和男子汉气概。放养教...
2021-04-08 阅读全文>>最近被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刷屏了。剧集围绕“幼升小”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孩子与父母间的故事阐述。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自播出以来,就受到了不少网友的争议。争议的点在于宝妈宝爸们的教育方式,以及父...
2021-04-10 阅读全文>>